步入债务驱动时代,钱袋子如何不被掏空?又该如何提前做好准备?
经济学家李迅雷明确指出全球经济已步入债务驱动时代,你每月还的房贷、手里的养老金、甚至找工作时看重的稳定性,都可能和它挂钩。普通人该怎么看清这背后的逻辑,提前做好准备?
你有没有发现,身边的朋友很少再聊辞职创业了?年轻人找工作先看社保稳不稳,父母辈总说手里有钱才安心。这烟火气里的焦虑,其实藏着全球经济的大命题。
我们早已走进一个靠债务托举增长的时代,而这背后的重量,正压在每个普通人的生活里。80年了,从二战结束到今天,我们见证了人口从25亿涨到81亿的奇迹,也亲历了经济体量翻着倍的扩张。
可谁能想到,这份繁荣的代价,是债务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?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就摆在那儿,2008年之后全球债务占GDP比重超320%,如今更是冲破350%!
美国政府债务破37万亿美元,日本杠杆率高到离谱,咱们中国的宏观杠杆率也超300%。不是数字冰冷,是这些数字背后,藏着多少家庭的养老焦虑、多少企业的生存难题!
展开剩余70%但是,这背后只有政府在扛事儿!你看企业,怕风险不敢借钱扩产;你看居民,怕失业不敢贷款买房;唯有政府,一边要补养老的缺口,一边要托经济的底,只能咬着牙加杠杆。
就说疫情那几年,美国政府赤字从不到一万亿飙到2.77万亿,德国打破债务刹车,日本撒钱超当年GDP的40%。社会福利上去了就下不来,减税的承诺说了就收不回,最后只能靠发债过日子,这难道不是饮鸩止渴吗?
再说说咱们身边的税和钱。全球企业所得税从1980年的46.8%降到2023年的25.7%,看着是为企业减负,可美国《大而美法案》却让前10%的家庭每年多赚1.36万,最穷的人税还涨了。日本消费税从3%涨到10%,看似公平,可低收入群体日子更难了。
咱们中国也在减税,每年少收2-3万亿帮企业渡难关,可养老金缺口还在扩大。有学者算过,到2035年养老金累计缺口可能超30万亿,就算靠投资赚点钱,缺口也得26万亿以上,这钱不从债里来,从哪儿来?
更让人无奈的是,债务的药效越来越差了。日本当年靠公共投资刺激经济,1993年公共工程支出占比50%,可钱投到没人去的地方,私人投资照样跌,最后只留下一堆还不上的债。
美国2024年利息支出破万亿,占GDP近4%,比军费还高,特朗普要降息,不就是因为付不起利息了吗?
咱们中国地方城投债67万亿,一年利息3.3万亿,这些钱本可以建学校、补医疗,现在却要先填债务的坑,这多让人心疼!
其实我们要的不是无债一身轻,是债务能花在刀刃上。咱们政府消费占GDP才17%,比日本、欧盟低不少,要是能多补点生育、教育、养老的短板,老百姓敢花钱了,经济不就活了?
要是专项债能少投点没人用的工程,多支持点民生项目,债务不就花得值了?我总在想,经济增长的意义是什么?不是冰冷的GDP数字,是老人能安心养老,年轻人能放心追梦,每个家庭都能有稳稳的幸福。
所以我们必须清醒,债务增长或许不可逆,但我们能让它更透明。降物流成本、补社保缺口、帮居民涨收入;我们能让政策更暖,让基本公共服务多向农村、向困难群众倾斜。毕竟,再宏大的经济命题,最终都要落到人身上。
愿有一天,我们不再为债务焦虑,而是能笑着说:这日子,越来越有盼头了!
发布于:广东省